银行大厅的冷清与手机屏幕的繁忙,勾勒出这个时代最真实的金融图景
当你走进任何一家国有大行网点,你会发现这样的场景:
每月中旬,十几位白发老人排队领取退休金;
其余时间,智能柜台前偶尔闪过零星的年轻面孔。
现在网点最大的功能是老年人现金服务站,
某银行大堂客户经理苦笑着整理着几乎未动过的叫号单。
“三年前这里还人声鼎沸,如今安静得能听见空调运转的声音”。
这样的寂静正在全国蔓延。
2025年7月初,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令人震惊——
仅上半年就有2677家商业银行网点“关门停业”,
这一数字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2483家。
相当于每天有近15家银行网点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最“年长”的告别者,是东莞农村商业银行常平桥梓分理处。
这家1989年9月批准成立的网点,在服务了36年后,
于今年6月30日悄然退场。
它见证过存折时代的辉煌,最终在数字支付的浪潮中隐去身影。
01网点大撤退:一场席卷全国的银行瘦身运动
商业银行网点关闭潮在2025年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
半年退出2677家,这一数据不仅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更比2024年同期(1126家)高出一倍有余。
这场“瘦身运动”已席卷各类银行机构:
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去年关闭130个网点,建设银行缩减89个,
唯有农业银行逆势增设39个县域网点。
股份制银行阵营分化明显:
民生、平安、浦发分别减少20、52、34家网点,而招商银行却新增13家。
城商行成为唯一网点正增长的银行类别,2024年新增355家。
外资银行收缩力度更大,汇丰、渣打、花旗去年共关闭26家分支机构。
从地域分布看,一线城市成为网点撤退的主战场。
2025年第一季度工行关闭的152家网点中,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占比达54.6%。
而在山西这样的省份,仅7月1日一天就有3家农商行支行终止营业。
村镇银行改革更是按下加速键。
上半年89家村镇银行被吸收合并,接近2024年全年总量(94家),
较2023年的11家增长超7倍。
标志性事件是工商银行收购重庆璧山工银村镇银行,
将其改制为中央大街支行——这是国有大行首次参与“村改支”。
这场大撤退背后是银行业务离柜率的持续攀升。
2023年银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已达93.86%,
意味着超过九成业务在非柜台完成。
更惊人的是,90后、00后客群中仅有12%在过去半年内到访过银行网点。
当年轻人连网点位置都不清楚时,银行柜台的灯光自然渐次熄灭。
02三重压力:成本、科技与战略的联合绞杀
“过去新设网点两三年就能回本盈利,现在完全不同了。”
这是唐博士认识的某银行负责网点建设的朋友说的。
这句话在揭开了网点关闭潮的核心动因——
经营成本与收益的天平彻底倾斜。
单个网点年运营成本高达120-500万元,且较2020年上涨35%。
与此同时,网点日均交易量从2020年的187笔骤降至106笔,
跌幅达43%。
唐博士算过一笔账:一个乡镇网点年成本约200万元,县城网点更高。
金融科技的冲击更为致命。
2024年中国银行业数字化投入达2860亿元,同比增长23%。
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已能办理97%的高频交易,覆盖500余项业务。
当客户动动手指就能完成贷款申请时,谁还愿跑网点排队?
战略调整的刀刃同样锋利。
山西银行的案例极具代表性:
这家2021年成立的城商行,2024年下半年净利润亏损4.24亿元,
不良贷款率攀升至2.5%。
为求生存,2025年上半年该行就关闭了长治、晋城等地8家支行。
“网点是银行成本最昂贵、管理最困难、风险最集中的服务渠道。”
唐博士点破关键。
当网点从“竞争优势”变为“沉没成本”,银行家们自然选择断臂求生。
03智能迁徙:银行网点的进化方程式
关停潮的另一面,是银行网点形态的革命性进化。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业在关闭2483家网点的同时,
新设1979家分支机构。这场迁徙遵循着明确的进化法则:
“钱随人走”的布局艺术。
工商银行向县域新增57家网点,县域覆盖率升至86.9%;
邮储银行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新增19个网点。
中国银行则通过便携式智能柜台实现县域全覆盖。
银行网点像候鸟般飞向人口新聚集地。
“轻型智能”的形态蜕变。
工商银行新设的智能网点平均面积仅180平方米,
智能设备覆盖率达85%,能处理93%常规业务。
这些“金融便利店”人均创收是传统网点的2.6倍,成本仅其60%。
建设银行更布局850家“无人银行”,用5G+AI实现24小时服务。
“专业特色”的功能再造。
平安银行建设物联感知的低碳网点;
青岛银行打造5家科技金融特色支行。
中信银行网点适老化改造率达100%;
中国银行建成10265家敬老服务网点。
当传统交易功能消退,专业服务价值正被重新挖掘。
最前沿的试验已在社区展开。
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腾出300平方米空间引入社区卫生服务站;
更有银行将汽车展厅搬进大厅,提供购车金融一站式服务。
这些尝试印证着唐博士预言的网点“两去两中心”趋势:
一是“去现金化、去交易化”,
二是转型“咨询服务中心”和“社区生态中心”。
04多维挑战:普惠困境、员工转型与数字鸿沟
当银行追求效率时,普惠金融的底线正遭遇挑战。
2024年乡镇银行网点仅存7.86万个,较2020年减少13.2%。
平凉监管分局曾否决农商行撤销泾滩支行的申请,理由是“崆峒区属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监管红线已然划定:
必须保障每个乡镇至少一个物理网点。
补救措施是14.7万个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
这些依托村委会设立的站点,配备智能终端办理基础业务。
桂林银行的“市-县-乡-村”四级网络甚至覆盖57%的行政村,村级服务站成本仅需0.7万元。
员工转型阵痛同样剧烈。
2024年六大行员工总数减少2.8万人,降幅2.1%。
唐博士揭示了其中的原因:
“过去支行柜台要7-8人,现在只需3-4人,释放的人力转型做营销创造更大价值”。
工商银行的岗位结构变化更具代表性:
科技人员占比从2020年3.5%升至7.2%,客户经理比例提高5.1个百分点。
建行甚至成立数字化转型学院,年培训转岗员工超2万人。
最深的沟壑在代际之间。
央行调查显示,约35%老年人对网点减少表示不满。
监管层已要求银行不得在老年人口密集区集中撤点。
工行的实践是:关闭的网点80%位于商业区或年轻社区,老年客群占比低于10%。
“银行应在效率与温度间找平衡点。”
当上海老人因不会手机转账怒摔ATM机,南京银行为行动不便客户保留柜面存折服务时,我们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分量。
05 未来图景:2030年的银行服务将是什么形态?
政策文件《关于优化银行网点布局提升服务效能的指导意见》描绘出清晰蓝图:
2030年银行实体网点总量控制在15万家左右,较2024年减少约30%。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还将有6万多家网点退出舞台。
这场变革将重塑三大服务维度:
首先是无接触服务成为主流。
工商银行“云网点”通过视频连接办理非现金业务;
客户通过AI数字员工获得24小时财务咨询。
嵌入式金融更将银行服务植入微信、抖音等生活场景,无需专门银行APP。
当银行服务如水电般融入生活场景时,物理网点自然褪去光环。
专业化服务价值凸显。
“未来网点不再是业务办理场所,而是品牌展示厅和财富管理中心。”
唐博士断言。
这种转变在外资银行尤为明显:
汇丰中国关闭12家分支机构的同时,强化私人银行团队建设。渣打银行时隔9年新设合肥分行,专注跨境金融和企业服务。
普惠服务线上线下融合。
县域市场正见证新型服务模式崛起:
工商银行新增11个空白县域覆盖;
邮储银行78%新开业网点落户县域。
更革命性的是桂林银行“1+3”小微支行模式——
1名负责人带3名员工扎根乡镇,村级服务站由威望村民运营。
这种“轻资产”模式巧妙平衡了覆盖广度与成本压力。
国际经验也预示中国网点的终局:
美国银行网点自2010年减少30%,日本缩减40%,北欧国家更超过60%。
当2030年的少年在元宇宙银行开户时,街角那家陪伴爷爷领退休金的网点,终将成为数字金融博物馆里的展品。
大牛时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