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厦门市财政局、厦门市商务局、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和厦门海峡可持续产业联合会联合承办,以“打造数字产品护照,助力可持续贸易发展”为主题的2025鼓浪屿论坛・ESG与可持续产业发展创新论坛在厦门成功举办。
图:GF60首席经济学家、厦门海峡可持续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俊杰
GF60首席经济学家、厦门海峡可持续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俊杰发表了以“数字产品护照的行业实践——从创新探索到价值共创”为主题的演讲。他指出,当前中国企业出口仍依赖欧美市场。随着贸易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中国企业正面临越来越多以ESG为核心的非关税壁垒,尤其在环境与劳工标准方面受到严格约束。
近年来,欧盟持续加强对供应链可持续性的要求,这些要求已从本土企业延伸至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方面,欧盟对企业内部实施尽职调查规定,重点包括劳工和环境标准;另一方面,则是要求企业对外进行信息披露。在这一严格框架下,众多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遭遇显著挑战,例如信息披露缺失或存在误导性内容均属违法,甚至可能涉及“漂绿”指控。
展开剩余47%在此背景下,数字产品护照(DPP)作为集成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工具,正日益成为企业应对国际合规与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它既服务于国内的产品身份管理,也是出口合规的关键凭证。一些头部企业可通过DPP追溯原材料来源、核算碳足迹等信息,将环境与社会绩效转化为品牌优势,加强市场竞争力。
然而,DPP在推广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欧盟正逐步将DPP适用范围从电池、纺织品扩展至玩具、化肥等更多行业,但其政策能否持续、企业是否愿意承担相应成本上升,仍存在不确定性。对中小企业而言,数据基础薄弱、系统改造成本高、供应商信息难以透明披露等问题尤为突出。此外,国际间碳核算标准尚未统一,尤其是在范围三碳排放方面,数据披露的边界与限度仍缺乏共识。
基于对企业现状的调研,张俊杰强调,当前DPP推广的主要瓶颈并非成本压力,而在于供应链数据的披露意愿。他还指出,若欧盟在政策执行中出现豁免或反复,将严重影响企业参与的确定性。因此,他建议应优先在数据基础较好、准备较为成熟的行业开展DPP试点,稳步推进可持续贸易体系。
本次论坛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北京办公室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协办,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支持,新华财经、观察者网、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为本次论坛的战略媒体。
发布于:上海市大牛时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