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团”新兵薛书儒(右一)。 (受访单位供图)
□ 本报记者 顾敏 徐睿翔 倪方方 林元沁 陈月飞 通讯员 石童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九三阅兵的气势恢宏依然令人记忆犹新,80面英雄战旗受阅的光荣历历在目。眼下,许多有志青年已经请长缨、着战衣,挺立在英雄的战旗下,度过他们军旅生涯中的第一个国庆和中秋。
从南海之滨到北国军营,从雪域高原到机动劲旅,一张张00后年轻面孔,带着家乡的红色印记,汇聚在一面面浸染着抗战烽火硝烟的战旗下。这一面面战旗,有的诞生于江苏这个华中敌后抗战主战场,有的与新兵故乡血脉相连。当“Z世代”遇见英雄旗,他们用汗水浇灌成长,用拼搏传承精神,誓言当好战旗的新传人。
争当“尖刀连”的“尖刀兵”
10月1日,粤东海训场的晨光里,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装步七连新兵朱子龙和战友们昂首肃立,目光紧随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展开剩余86%2004年出生的朱子龙是个徐州小伙,今年的国庆和中秋是他第一个远离家乡的节日。没有家人围坐的团圆餐桌,也没有耳畔熟悉的乡音,好在营区活动精彩纷呈,冲淡了思乡之情。“能和战友们一起为连队争荣誉,这节过得也很有意义。”朱子龙说。
刚下连时,连队上方飘扬的“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战旗,对朱子龙而言还只是纪录片里的模糊印象——1937年10月,连队前身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特务连在山西雁门关两次伏击日军运输队,成功切断忻口会战日军补给线,被授予“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荣誉称号。
荣誉属于上一代,能否传承荣誉,要看每一代人的努力。初入军营的朱子龙,很快遭遇了一连串挑战:日常体能训练跟不上节奏,3公里跑常常落在队伍末尾,跑到最后感觉“快要喘不过气”;广东湿热的气候让他难以适应,迷彩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八人一间的集体宿舍,也需要学习磨合……
改变,在日复一日中悄然发生。每天早晚集合,当朱子龙挺直腰板,全身心喊出“赤胆忠诚、敢打头阵,坚贞不屈、敢于拼搏,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口号时,总会被强烈触动,“那种从心底涌上来的振奋感,以前从来没有体会过。”
如今的朱子龙正慢慢褪去生涩,多了几分军人的干练与担当。曾经3公里都吃力,现在已能轻松跟上5公里训练;恼人的湿热气候,成了他习以为常的日常;与人交谈时,“我们尖刀七连”更是挂在嘴边的话。今年九三阅兵,他目光紧盯屏幕。当看到连队官兵代表迈着整齐步伐接受检阅,他说“隔着屏幕都觉得骄傲”。
战旗交到了新一辈手中,怎样让战旗继续高扬?“我想先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训练时多拼一点、集体活动时多争一分、需要站出来的时候绝不退缩。在七连,每个人都要争当尖刀上的‘刀尖’。”朱子龙说。
怀揣滚烫初心,书写青春答卷
“爸妈,双节快乐,我在这里过得很好,请你们放心!”9月30日晚,新兵营宿舍里,两通视频电话从北京打往徐州。拨通电话的,是两位徐州籍的北京卫戍区“老虎团”新入伍战士薛书儒和周凯。
“黑了、结实了、更精神了。”“累吗?你做好自己的事,不要惦记家里。”视频那头,父母们笑着打量起儿子的变化,鼓励他们全身心投入训练。
眼前的对话让薛书儒想起,一个月前带着家人的叮嘱和自己的梦想踏入军营时的紧张。“训练会不会很严苛?我能适应吗?”盘旋的念头在看到干部们亲切的笑容时,瞬间消解了。“没想到班长这么细心,还会问大家喜欢吃什么菜;因为怕我们不能适应北方的干燥,还贴心地准备了菊花茶……”薛书儒和记者聊起军旅生涯“新手期”的一个个暖心小细节。
“入伍一个月来的训练生活中,有什么难忘的时刻,或者让你触动的瞬间吗?”面对记者抛出的问题,薛书儒不假思索地给出答案:战备基础训练。
这不仅是新兵入伍训练的基础科目,更贯穿每名战士的军旅生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打背包。”薛书儒介绍,训练不仅要确保背包结实,还要保证战备物资齐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并不简单。“一开始我总是弄不清步骤,动作完成不好,又急又气,手指都被背包绳勒出血了。副班长看到后,把我拉到一边耐心地手把手教我,装具怎么穿才快,物资怎么捆才不会漏,背包怎么打才结实。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掌握了。”他感慨,打背包虽然是基础训练,却蕴含着我军艰苦奋斗、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背上背包就是背上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责任,激励大家不断向前。
“在参观团史馆后,我得知自己所服役的‘老虎团’是抗日战争年代在江苏发展壮大的一支英雄部队,与江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并一直延续至今。”周凯的语气难抑自豪与激动。作为来自江苏革命老区的新兵,从小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故事便感染着他,这是他选择参军报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观团史馆后,这个年轻人把悬挂于馆内墙上的“老虎团精神”——机智果敢、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16个大字写在自己笔记本的显眼处。“我一定会脚踏实地努力训练,磨砺坚强意志和品格,练就过硬技能,争取早日为部队和家乡争得荣光!”
10月1日清晨,新兵们怀揣为祖国庆生的炽热情感参加了升旗仪式。仪式结束后,两位年轻的战士给记者发来留言:“青春有多种模样,很庆幸我们选择了这一身戎装,在这片火热的军营中,接过强军的光荣接力棒,去书写一段注定不平凡的青春答卷。”
当一个能讲好战旗故事的战士
“生于战旗下,何其有幸!”10月1日晚10点,武警青海总队机动二支队某中队营区,中队新兵卞孟强对镜打开讲稿,抑扬顿挫地讲起他与“战斗模范连”的故事。过几天,他将代表中队参加支队一年一度的故事分享会。
“今年,我们的战旗第三次通过天安门广场。”以前是听老兵讲战旗故事,现在卞孟强也成了讲故事的人:1941年3月,新四军第四师九旅二十六团一营一连在江苏宿迁的徐庄战斗中击毙日伪军200余人,连队被授予“战斗模范连”殊荣。这支部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战役战斗300余次,几经转隶,如今矗立在“三江之源”。
这是个战友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为什么还要讲?卞孟强认真地说:“新兵下连后,我发现自己来到了一支有厚重红色家史的英雄部队。我们不能只享受它所带来的种种荣誉,更要主动用新时代的成绩为战旗增光添彩。”
22岁的卞孟强来自安徽亳州,父辈从军经历让他很早就向往军营。“父亲跟着部队抗洪抢险时跟家里说,救援有危险,随时做好牺牲准备。”父亲的无畏,也促使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军旅、选择奔赴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
从平原到高原,新兵初体验并不轻松。高原昼夜温差大,驻训山谷中午地面温度达47℃,晚上骤降到2℃。一下雨,风往帐篷里灌;早起时,大家鼻孔渗出血丝。第一次测3公里跑,卞孟强所在的新兵班仅1人及格。“先辈们身在枪林弹雨都不怕,我们怎么能退缩。”卞孟强用一星期适应环境,第一次测试成绩是16分10秒,最后一次跑进12分40秒,拿到优秀。
卞孟强还被选入支队通信集训。他虽然有一些通信领域基础知识,但集训成绩不理想。战友们主动帮忙补课,卞孟强白天练实操,晚上背理论、写密语,每天学到深夜。最终,支队团体成绩赢得全总队第一。“我深深感到,整个支队都在支持我们。”卞孟强说。
每遇困难,卞孟强和战友会自然而然高喊“赤胆忠诚、英勇顽强、敢打必胜、永当模范”队魂口号。他已感到这十六字正在融入血脉,“永当模范,首先自己不能偷懒,不然愧对一次次声嘶力竭。”
夜已深,卞孟强的朗诵还在继续。他说:“连队荣誉由一代代官兵用奋斗写成,我们定将传承先辈血性,苦练打赢本领,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
做战旗传人,赓续胜战基因
10月1日清晨,随着激昂的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武警第二机动总队三支队某中队营区冉冉升起。面对国旗,战士们庄严敬礼。就在这一刻,新兵陆吴忌说,“军人”二字在他心中的分量骤然加重。
21岁的陆吴忌是兴化人,从小就听长辈们讲新四军打兴化的故事。“每年清明,学校都会组织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家乡很多地名也都是用烈士的名字命名。”点点滴滴,让参军报国的种子在陆吴忌心中孕育。
这个夏天,种子终于破土萌芽。9月1日,陆吴忌光荣入伍。两天后的九三阅兵,役前训练中的陆吴忌看到一面面耳熟能详的英雄战旗光荣受阅,内心瞬间被激动填满。“我能进战旗部队吗?我要成为什么样的军人?”陆吴忌问自己。
他当时不知道的是,80面战旗中就有他服役的英模部队“野战连”。
进了这支光荣部队,第一件事就是学队史。参观荣誉室、听老兵讲战旗故事、翻阅书籍追寻前辈足迹……一次次与战旗深度接触,陆吴忌对那场战斗记忆越发深刻:1943年10月,在秋季反“扫荡”战斗中,八路军一二〇师特务团三营九连运用伏击、袭击、地雷爆炸等手段,痛歼日寇步兵第五十九旅团八十五大队,共歼灭日军200余人、伪军100余人,连队因此被授予“野战连”荣誉称号。
“‘野战连’战旗是前辈浴血奋战换来的。如今我们接过战旗,就必须传承战旗精神、捍卫战旗荣誉。”陆吴忌暗下决心。
但部队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顺利,初入军营的他遇到不少难题,跑1000米不及格、走队列同手同脚、被子怎么也叠不成“豆腐块”……每当挫败感涌上心头,陆吴忌总是想起荣誉室墙上那面两次经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的战旗,心中便又燃起不服输的劲头。
“既然暂时跟不上进度,那就比别人多花时间,多下苦功。”陆吴忌告诉自己。这些天不论刮风下雨,中队训练场上永远都有他加练的身影。加上班长的耐心指导,战友们的互相鼓励,团结向上的军营生活给陆吴忌带来了明显的变化。“现在身体各项技能慢慢跟上了,不到1个月瘦了10斤,1000米可以跑进及格,队列动作也更加整齐规范了。”陆吴忌笑着说。
陆吴忌相信,在未来的军旅生活中,“忠于职守、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队魂必将伴随着他的蜕变和成长,他与战友一定能共同续写中队的荣誉新篇。
大牛时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