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中国的军衔体系除了元帅和大将,还包括上将、中将和少将。尽管获得这些军衔的开国将军较多,但他们在革命战争时期为消灭反动派的武装力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许多了解历史的人来说,获得上将军衔的开国将军,通常在建国前担任过兵团司令、兵团政委或军长等重要职务。那些从事这些职位的将领,几乎都是各大野战军的核心人物,是野战军司令员非常依赖的骨干力量。换句话说,1955年获得上将军衔的开国将军,都是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巨大力量的英雄。例如,上将三杨指的是三位非常著名的将领: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这三位名将在解放战争期间都担任兵团司令员,是各大野战军的骨干。 此外,在57位开国上将中,也有不少姓陈的将军,如陈再道、陈奇涵、陈士榘、陈锡联、陈伯钧和陈明仁等,他们都是作战型的军政干部,为战斗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么,提到“上将五李”,这五位开国上将指的是哪些人呢? 第一位是李天佑,他来自广西临桂。由于百色起义的影响,他选择加入革命,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李天佑是典型的作战型将领,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他一直在前线担任军事主官,以敢打硬仗、恶仗著称。他曾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第38军军长,是林彪麾下的三大虎将之一。 第二位是李达,他出生在陕西省眉县,早年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在中原大战后,西北军被收编,蒋介石调其参战江西。李达参加了宁都起义,脱离国军集团,加入了红军,开始了新的革命旅程。在红军中,李达负责参谋工作。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贺龙的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是刘伯承的参谋长,抗美援朝时期又为彭德怀担任参谋长。因此,李达被誉为“参谋上将”。 第三位是李志民,来自湖南省浏阳县。他是一位政工型的将领,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他负责过许多政工工作,曾担任第三纵队的政委、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政委、志愿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务。他以卓越的政工才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位是李克农,来自安徽巢湖。他在情报工作上非常出色,甚至被周恩来总理视为“龙潭三杰”之一(其他两位是胡底和钱壮飞)。李克农的情报工作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被誉为“特工之王、情报之王”,是唯一一位获得上将军衔的情报工作者。 最后一位是李涛,湖南汝城县人。李涛是在秋收起义中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还曾是毛主席身边的重要顾问。在解放战争期间,李涛成为毛主席的大本营高参,为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综上所述,“上将五李”是五位背景各异、贡献突出的开国将领:李天佑是勇猛的作战将领,李达是精通参谋工作的专家,李志民是卓越的政工干部,李克农是情报领域的杰出人物,而李涛则是毛主席的高参。他们各自的独特经历和贡献,使他们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发布于:天津市大牛时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