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商业模式是马,好的管理层是骑师,企业的经营,通常是管理层与商业模式的强强结合。
但,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我选择商业模式,人的寿命是有限的,管理层总会变,哪怕是历史上优秀的管理层,也并不一定能够在另一个环境中表现更好,因为环境是无限变化的,而人的思维是越来越固化的。
那么,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1,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
如果一家公司很赚钱,就会不停地有竞争对手来攻击,这就需要一条非常强大的护城河,来保护自己的高回报。这种护城河,通常与商业模式息息相关。
有人说,好的商业模式,就是垄断,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虽然垄断,可并不赚钱,或者说垄断性并不持久。
有人说,持续赚钱的生意就是好生意,但显然这一点根本无法评判。有的公司,短期不赚钱却是为了长期赚钱。真正伟大的公司,往往目标不是赚钱。
有人说,好的商业模式就是拥有差异化的产品,才能做出溢价。这一点似乎没错,但有差异化并不代表没有竞争,依然有可能被别人打败。
有人说,好的商业模式,首先得有一个好的行业,风口上的猪,都能飞起来。可是,风口过后,死掉的也是猪。
有人说,资本支出小是好的商业模式,因为资本支出大的行业很容易被拖死,比如面板行业,而资本支出小的行业,利润可以全部用来复利,比如茅台,几乎不需要研发。
有人说,好的商业模式,就是有定价权,公司的产品能够不断提价,这就是好的商业模式。
有人说,好的商业模式,一定是文化驱动的。好的文化,才能够吸引到好的人才。利润至上的公司,也许短期很受欢迎,但绝不会是伟大的公司。
有人说,好的商业模式,建立在强人的基础之上,强人来了,公司蒸蒸日上,强人走了,公司分崩离析。但,历史无数次证明,在大趋势面前,任何个体都是卑微而渺小的。《基业长青》的作者也做过研究,没多大关系。
有人说,好的商业模式是拥有好的体系和制度,不管谁上台,都不会偏移太多。他们追求的是制造时钟,而不是成为报时人。
2,时间刺客效应
关于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我看了很多相关的书,不同的人对此的解读各不相同,我自己也思考了很多。
首先,我无比确定的是,护城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在一定的时期内,有些公司拥有完美的商业模式。这种好的商业模式,我认为是具备持续赚大钱的能力。主要有两个判断指标:
✓赚钱的能力:可以用投入产出比、净利率、或者是ROE来形容。
✓抵抗竞争的能力:可以看作是企业的护城河。
我的视角可能和别人不太一样,由于经常对比几个国家之间竞争力的变化。我发现了时间的刺客效应:
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轻而易举的光芒,看见的所有镇定自若和风光无限,本质上都源于厚积而薄发、源于看不见的默默付出。
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更有竞争力?具有护城河,不一定是因为它当下做了什么竞争对手没做的事情,恰恰在于过去做了一些竞争对手没做的事情,或者是投入了大量的沉没成本。
尽管这些付出,在过去不一定发生了作用,但现在其他竞争者想要重塑这种效应,短期根本不可能。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非常大的竞争力优势在于非常好的内河网络和统一的文化与民族。但它不是天生如此,这是上千年不停开拓与融合的结果,中间有无数的牺牲与奉献。
也就是说,竞争对手想要达到这个条件,也需要付出类似的时间和生命。
这就像一个人一样,从小就没接受过教育的人,可能会在某一方面,比专业人士做出更杰出的成绩吗?
谈到这一点,我一直对内卷这个词比较反对,其他国家在工业革命中领先了那么久,不卷,什么时候才会追上其他国家呢?其他国家可不是坐在那里等着别人追赶。
再举一个例子,茅台品牌的形成是经过几百年筛选出来的,期间有无数次的工艺改良,茅台的红色基因,也是反围剿带来的。
又比如,泰森在没有当上拳王之前,他实际上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只不过,没有当上拳王之前,付出没有被定价。
换句话说,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只有不容易被发现的商业模式。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伟大的公司,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因为只有理想主义者在赚钱以后才愿意冒着再次损失的风险,进行长周期投资,现实主义者则是能省则省,赚一时是一时。
但,不同的行业,这种前置效应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些快速迭代的行业中,不管你前面做了什么,只要技术一变,一切归零。
那么,不同的行业,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包括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消费过程,客户的特征、供应商的特点等等。
但,我们可以抓住一些锚定物,以发现这种好模式所具有的一些特征,进而在未来看到的时候,能够识别出来。
3,那些穿越时空的力量
世界上99.99%的公司最终都会破产,因为这是公司生命周期的过程。当一家公司盈利了以后,就会不断有竞争对手,想要争夺这个生意,不断前仆后继的进攻,公司的护城河不断的受损,公司不停地修补,但,终究有一天,护城河会被填满,护城墙会被攻破。
但,有人护城河会被攻破,有的会很慢,因为有的人会不断修补,甚至比以前更强,而大多数人,根本没想过把这家公司做多大,有了一点儿利润,就转移出去,去消费去享受。
当然,除了这些因素以外,护城墙本身的质地,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么,有哪些很强的东西,可以成为护城墙的原材料呢?
✓生理性因素
巴菲特曾经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航空公司是最糟糕的生意,因为产品高度同质化。但,消费品不一样,差异化会带来适度的利润。
为什么消费品,特别是饮料、食品会有品牌?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在于生理性的适应需要很长时间去改变。
一个从小吃辣的人,就很能吃辣,因为它的身体内部菌落和免疫系统已经完成了调节,以适应特殊的环境。一个从小吃徽菜的人,长大了还是会喜欢徽菜,有人说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实际上这是生理性的惯性所带来的偏好。
还有一些药物,也会形成身体的依赖性,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壁垒,也是类似的道理,酒精就是这类商品的典型代表。
✔心理性因素
人从小吃某些东西长大,很多故事发生的时候,都会伴随着某些食品,比如第一次谈恋爱和对象一起吃肯德基,发现了某些东西,也是在吃肯德基的时候。因此,未来食品反而成为了回忆的寄托。
心理性的因素,还会在某些产品的品牌中形成。比如,某些奢侈品,从他们出生之日起,就是奢侈品,因而某些品牌天生就具有这种品牌效应。
✓地理性因素
这个世界上的商品主要分为两类,可移动的商品,和不可以移动(移动速度很慢)的商品。
可移动的商品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定价,不可移动的商品,就会受到地理的保护。
这里说到的不可移动,不只是代表最终的商品,更代表生产产品所需的劳动力、原材料之类的。
比如,美国拥有全球的精英、互联网的大量基础人才、强大的市场。因而,苹果必然诞生在美国,因为能做成这些事儿的人,在当时的情况下,都聚集在美国。就像电池的爆发一定在中国一样,因为其他国家的电化学人才严重不足。
又比如,远兴能源,它拥有天然碱的资源,谁也搬不走,那么它天然就拥有了比其他纯碱公司,更加低廉的制造成本。又比如,三峡大坝,这样的地理位置是稀缺,竞争对手无法通过移动而获得。
✔天生而伟大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征,就像物种一样。有的企业,比如互联网平台企业,具有强者恒强的生态优势。这种行业里面,往往只允许存在少量的竞争者。因为规模的增加对整个行业都是好事儿,分散反而不利。
就像互联网,用户群体越高,信息集成度越高,企业边际成本越低,用户体验越好,根本就不可能给新生者提供生存空间。软件类企业,大多数具有这样的特征。
✔文化性因素
一个人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之后,有的时候就不会做,有的事情一定会去做。企业也是一样,市场环境多变,但一旦一个企业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文化。
不符合文化的人就会被排除,符合文化的人就会被吸收,最后慢慢形成了吸引优秀人才的磁铁。但想要形成这些文化,并不容易,往往需要杀鸡儆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家公司有一名销售很厉害,但是他有小动作,大多数人肯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有的公司就选择壮士断腕,这种事情不会体现在报表中,却会影响一个公司的未来。
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的一样:你寻找的魔法,恰恰就在你逃避的事情里面。那些让企业伟大的因素,都是大多数人躲避的事情。
这个世界是辩证的,也是很公平的。得到了什么,一定是付出了什么,持续得到了一些什么,一定是过去持续付出了什么。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少有,即便是有,也不可能持久。
但这里面有一些差异,有些公司的付出和收入成正比,而有的公司并不是。
它的付出可能是由用户支付的成本,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它的用户日复一日的饮用可口可乐,从而形成了生理性依赖。
它的支出也可能是国家支出的,比如苹果公司,其庞大的人才供给,恰恰是美国国家优势所带来的。一些无可比拟的市场门槛,也是国家帮助打开的,但大多数利润,却被少数人占有了。如果你买了这家公司,你也有可能变成少数人。
又比如一些优质的土地资源,当年可能是先辈们,花费了无数的生命抢夺过来的,现在只需要一张许可证,就能挖掘。
又比如微信,每个用户都在微信上留下了大量的信息,很多视频号/公众号创造者成为了创作者,保住腾讯强化壁垒。
所以,真正好的商业模式是让别人支付成本,自己享受成果。
大牛时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