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留着韩信打匈奴,开拓四方,这个想法很理想,可现实却更残酷。
刘邦并不是没有透露过这种想法:“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经历过一些事之后有一些人还能用,有一些人注定没法用了!
韩信就是后者。
韩信攻破齐国之后,便派人向刘邦请封假齐王。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当然,不能否认韩信的说辞是有现实的困难,齐楚交界是事实,齐国新破也是事实,他将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也是事实,如果都去请示刘邦,一东一西,以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很可能黄瓜菜都凉了,更可能会出现贻误战机的情况,楚汉争霸,瞬息万变。
反过来,如果不请示刘邦,韩信擅作主张,又有越权之嫌,这是两难的境地,韩信是有身不由己的理由的。不过,也不能否认他也确实有借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企图,另外,军功封爵也是那个时代的传统,韩信也具有正当性。
展开剩余77%得知这个请求之后,刘邦的第一反应是“欲攻之”!
为什么刘邦想要攻韩信,因为他们存在信息差,刘邦此时正被项羽围攻,韩信可不知道刘邦的处境,他恰巧在刘邦困难的时候来请封,这会给刘邦一种趁火打劫的印象。这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点去做一件并不是错误的事,结果依旧会产生误解。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而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还好张良是明白人,他劝阻刘邦,并且亲自拿着印绶去给韩信受封。
张良这样做,首先、能够代表刘邦认可韩信的功绩,也是对其 “特殊地位” 的承认。
其次、张良还可以观察韩信是否怀有反心,这种 “试探” 是战时君臣博弈的必要手段,非张良不能胜任,换其他人刘邦根本不会放心。
第三、可向曹参、灌婴等人传递刘邦的战略意图,同时带回齐地的真实军情,他俩是连接刘邦与韩信的关键节点。
这一决策很关键,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张良与韩信会面之后说过什么,但是从后来韩信并没有倒向项羽,以及拒绝蒯通多次独立的暗示,或许可以反映出张良此行很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以及此行的重要性!
如果上一次还有可能存在误会,那在垓下之战中,韩信则完全把自己的欲望暴露无疑,又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又是选择这种 “按功索封”的方式,韩信一次又一次在生死存亡的时刻讨价还价,刘邦敏感的神经一次又一次受到冲击,韩信已经将 “个人利益” 置于 “全局胜负” 之上,我想韩信在刘邦的心里应该死过不止一次了吧!
刘邦已经无奈了,他真的没办法了。
“诸侯不从,奈何?”关键时刻张良再次站出来,刘邦也再次听从了他的建议,他们画了一个超级大饼,终于把韩信引来。
这就好像,你不会游泳,却掉进了水里,岸边有一个人手里拿着一只救生圈,这只救生圈是你借钱帮他买的,此时他是你唯一的希望,你向他寻求帮助,他说救你可以,得加钱!
换做你,你会怎么样?你真没有想恁死他的想法吗?
战胜项羽后,清算的时候到了!
刘邦首先解除韩信的兵权,接着迁韩信为楚王,又通过伪游云梦泽,逮捕韩信,降为淮阴侯,刘邦给韩信保留着最后的体面,淮阴是韩信的家乡。最后置韩信于长安,让他在自己眼皮底下。
刘邦其实在亲征陈豨的时候,给过韩信机会,但是不知韩信是因为心里有鬼惧怕,还是真的生病,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就是称病没有跟刘邦出兵。
其实换做谁,心里也会犯嘀咕,刘邦会不会在军中随便罗织个罪名,把自己给宰了!
此时刘邦已经没法用韩信了,韩信也无法被刘邦用,双方都心怀疑虑,很难再充分信任彼此,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还怎么一起愉快的玩耍?真的没法玩了!
发布于:山东省大牛时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