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四野大军功勋卓著,从国土最北打到最南,野战军兵力也是最雄厚的。四野体系有一位分量非常重的将领,就是萧劲光。无论东北野战军时期,还是49年后的四野时期,他都担任主力兵团司令员,位置稳固,足见军内地位之高。
但分析下背景,会发现很有意思:四野的罗政委,曾经是抗战时山东根据地的负责人,他带到东北的部队和将领是最多的,再加上政工水平突出,成为了野司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黄克诚带兵打仗不是绝对强项,可他把实力强劲的新四军第3师带到了东北,这3.5万多精锐部队,后来孵化出四野多个主力军。黄克诚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四野13兵团成立后,又被任命为首任政委,地位一直很高。
所以对东北建军持有“原始股”的首长,职务地位都有保障,这也确实是一种巨大贡献。相比于这几位大佬,萧劲光则显得非常“特立独行”,1945年10月他就奉命到东北了,然而他是跟着“101”一起去的,手里没什么嫡系部队可言。“101”是自治军总司令、组织上安排执掌大军的统帅人物,他的地位,当然跟一开始有没有兵无关,;可萧劲光挂名副手,原本军事决策权比较有限,他是凭什么迅速服众、并长期统率东北的一线部队呢?
展开剩余74%东北解放军,并非一直都像战争后期那么所向披靡,也是经历了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1946年国民党军攻势凶猛时,民主联军主力不得不大踏步向北转移,越过了松花江与敌人艰难对峙。那时我们的兵力、装备、士气及多数部队的作战经验,都处于下风。
正是在这一困难时期,萧劲光展示出治军和领导兵团的功力,也打出了自己在东北的地位。为什么这么说呢?萧劲光在大部分人主张退到北满时,提出不要全退,留一部分官兵在南满,跟敌人长期周旋,这样才能确保北满根据地的安全、以及主力部队的发展壮大。
这个提法十分大胆、也具备战略眼光,但谁敢真这么做呢?当时的情况,我们全军留下都打不赢,何况只留下一部分队伍对抗强敌,几乎无异于送入虎口。偏偏萧劲光敢,他主动请缨执掌南满部队,并且仅保留3纵和4纵,要为大军撑住这个前沿阵地。
后来著名的“南拉北打”战术,东北我军的两个集群互相配合,杜聿明指挥的国民党军顾此失彼,哪一头都顾不上,反而被我军逐步蚕食,兵力优势慢慢缩小。如果没有了萧劲光集团的“拉”,东北民主联军全撤到北边去了,敌人反而能集中兵力应对,我方处境将变得凶险。
当然萧劲光敢留在危险的南满地区作战,也是有底气的,并非一时之勇。胡奇才、韩先楚、吴克华都是有勇有谋的能将,而我军从红军时期开始,便精于游击战、运动战,如今萧劲光有兵有将,面对的敌人虽强,却未必不能达成战略目的。
他是统兵大将、南满我军的压舱石,有萧劲光稳健的居中调度,下属官兵发挥神勇,打出了著名的四保临江等战役。到了47年下半年,萧劲光和他的部队熬了过来,东北我军整体规模超越了国民党军,敌人开始往大城市集中收缩,广大农村及中小城市则逐渐被我方掌握。到48年3月时,南北满的解放军部队已能够互相支持畅通无阻,正所谓苦尽甘来,萧劲光功劳太大了。
不管哪个指挥员,在艰难时刻提出以身入局的打法,还扭转局势取得成功,都会大大提升威信和地位,何况萧劲光原本就资历过人,红军时便是军团级干部了。如今履历与功劳叠加在一起,萧劲光真正成为了东北我军的重要领导人。
1948年东北野战军建立后,拥有第一和第二两个兵团,其中东野第一兵团由萧劲光负责,他是当仁不让的兵团司令员。49年番号改为四野第12兵团,萧劲光仍然担任首任司令。足足16万大军,没有一个是萧劲光亲自带出关的,现在全部归他指挥,并且位置无人能撼动,直到出任新中国的首任海军司令。1955年9月萧劲光获得大将军衔,太稳了。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布于:山东省大牛时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