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沧州日报
教育无小事 处处皆育人
—记全国优秀教师、市第六中学教师马志梅
马志梅和她的学生们。
本报记者 赵玉洁
在沧州市第六中学教学楼一楼,“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标语格外醒目。“全国优秀教师”马志梅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坚定践行者。她用2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书写着“教育无小事 处处在育人”的美好篇章。
墙壁会“说话”
打造温馨育人场景
“大事必作于细”。在马志梅看来,教育的力量藏在每一个平凡的细节中。
她始终注重环境浸润与文化滋养,致力于让教室里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从精心设计的班级文化墙,到错落摆放的绿植盆栽,再到贴满学生励志便签的“成长角”,马志梅引领学生共同打造出有生命、有温度的教室。
这些充满巧思的细节,不仅让班级环境愈发温馨,更给予学生向善的动力与温暖的提醒,极大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激励着学生向上向善、向阳生长。
“用心”换“动心”
多渠道搭建师生桥
“有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这是马志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准则。
为及时了解学生情况、知晓学生想法,她搭建起多元化沟通桥梁:每周班会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贴心谈话是化解困惑的“及时雨”,周记与书信是倾听心声的“秘密通道”,家访与微信则成为家校共育的“连心线”。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马志梅善于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多角度、多方面树立班级榜样,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认可。“只有老师用心,才能让学生动心。”正是这份真诚与用心,让马志梅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筑牢根基。
目标细致到“分钟”
唤醒成长内驱力
“教育是不断‘发现—唤醒—成就’的过程。”为帮助学生找到成长方向,马志梅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不同阶段指导他们制定目标与学习计划,细致程度甚至精确到每分钟。
为提升学生学习成绩,马志梅以身作则,陪学生一起背诵语文课文、钻研数学难题、练习英语听力。她还创新推出“自习课小老师”制度,让学生轮流上台讲课,不仅能培养表达能力、提高知识掌握程度,更能帮助成绩不佳的学生重拾信心。
如今,在马志梅的班级里,教育不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而是由内而外的滋养。
活动育新人
收获成长与友谊
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马志梅同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她经常组织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春日里的踏青研学、节日中的才艺展示、课堂外的志愿服务、学习后的趣味竞赛……学生们不仅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更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活动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友谊,让学生在爱自己、爱别人的过程中,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和学校,实现了个人成长与班级凝聚力提升的“双向奔赴”。
当被问及教育的意义时,马志梅笑着说:“实践证明,只要付出爱,就能收获爱、收获幸福。我想,教育的终点应该是‘爱的回忆’吧。”从教多年,马志梅用细微处的坚守、活动中的创新,将“教书育人”的理念融入日常,也让无数学生在爱的陪伴下,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大牛时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