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开始练习
上初高中时,学校总会有文艺演出。每当我看到同学上台表演,钢琴、萨克斯、街舞等,我都非常羡慕他们在舞台上的亮丽表现,羡慕他们被人包围和夸赞。
到了大学,我羡慕那些组织能力强的人,他们办事井井有条;也羡慕那些写作、画画好的人,他们的作品总能得奖。
但我逐渐厌倦了在观众席上为他人喝彩。
而且,我发现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是因为他们在无人看见的地方练习了无数次。
很多看起来是天赋的东西,都是可以习得的能力。
比如自信,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行动一点点积累的。
02 重复是最好的天赋
展开剩余81%我们常常高估了天赋的作用,却低估了重复的力量。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提出的“刻意练习”理论指出: 任何一个领域的高手,都是在反复、系统、带反馈的练习中成长起来的。
《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将这一观点进一步普及,提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人物,大约需要累计一万小时练习。
村上春树在成为小说家之前,并没有文学背景,他甚至从未系统学过写作。
但他有一个习惯:每天抄写英文小说的段落,再将其翻译回日文。
他把这种练习坚持了数年,不仅模仿句式和节奏,还在反复的笔头练习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
村上曾在访谈中说:“写作能力不是天赐的,而是通过长时间的重复劳动培养出来的。”
这就是典型的“重复”。抄写不仅让他吸收了大量优秀表达,更让他的文字逐渐拥有了节奏感和韵律。
鲁迅也是。他年轻时非常重视抄写,曾手抄大量古文和外文作品,还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批注。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方式,让他在后来的写作中可以信手拈来地运用各种修辞和结构。
可以说,重复,是每个人都有的天赋。
问题是,很多人根本不会“重复”。
因为大多数人一谈到“重复”,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乏味、无聊、毫无意义的机械动作。我们天生抗拒单调,渴望刺激和变化,觉得一件事做过两三遍就够了。于是,一旦进入枯燥的循环,就会立刻生出厌倦感,迫不及待地去寻找新鲜感和捷径。
但真正的成长,往往藏在这种令人厌烦的重复里。
03 重复与重复感
事实上,很多人厌倦的是重复感。
重复和“重复感”不是一回事,就像“努力”和“努力感”不同,有些人只是让自己看起来很努力。
比如一个想练钢琴的人,每天坐在钢琴前随便弹奏两小时,然后在朋友圈晒一下——这叫“努力感”;
而真正的重复,有点像郎朗那样,把同一段曲子分解成几十个小节,逐一抠指法、琢磨节奏。
表面上看,大家都在练习,实际上只有那种带反馈、愿意面对无聊和错误的练习才有用。
能力的高低不是由练习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练习什么”决定的。只有练你不熟悉的东西、练有难度的东西,你才能提高水平。
而绝大多数工作,都是让人去做他特别熟悉、特别顺手的事情 —— 那可想而知,不论做多少年也还是那个水平。
04 如果没有天赋,那就一直重复
《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说过,商业和个人成长都像推一只“飞轮”:开始很慢,但一旦惯性建立起来,力量会越来越大。
重复就是你的飞轮。
你看过那些年复一年创作的作家、博主、画家吗?
他们未必有惊世的才华,但他们每天都在做同一件事:不断写、不断画、不断试错。十年之后,他们的水准和影响力自然远超那些只会空想的人。
05 临界点的启示
重复的价值,并不在于一开始的速度,而在于积累后会出现的“临界点效应”。
《异类》中提到一万小时定律的精髓,就是告诉我们:量变会引发质变,而临界点是不可预测的。它不会提前告诉你,什么时候你的写作会变得顺畅,什么时候你的琴声会打动听众,什么时候你的作品会突然被更多人看见。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没有把自己推到足够多的次数和足够长的时间里,这个临界点永远不会来。
从这个角度看,数量才是唯一的质量。
2015年有篇研究《Quantity Yields Quality When It Comes to Creativity:A Brain and Behavioral Test of the Equal-odds Rule》(Rex E. Jung et al.,2015),考察了那些特别产生创造力想法的人,为什么那么有创造性。结果最关键的是他们想法多。因为想法多,所以才容易想到最具有创造性的那一个。数量带来质量。
比如迪士尼早期非常艰难,创始人华特·迪士尼对电影品质非常讲究,喜欢大投资大制作,20世纪30年代,迪士尼搞了400多部动画片,结果就一部成功了,就是那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单靠这部动画片就挽回了公司所有损失,还能大赚一笔。
世界是符合二八定律的,好东西很稀少,只有用数量你才能发现好东西。
发布于:江苏省大牛时代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